close

  “街頭小便”事件只是一場個人糾紛,沒必要上綱上線過度解讀。香港和內地的發展道路不同,兩地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也有差別,如果一有小摩擦就擺出勢不兩立的架勢,甚至互相詆毀,那隻能擴大矛盾,製造隔閡。
  這兩日來,因女童香港街頭小便事件引發的口水戰不斷升級。值得註意的是,許多網友除對現場當事人行為進行評價外,還擴大了靶子,或者批評港人對內地心存歧視,或者批評內地游客素質太低咎由自取,如此種種,甚至有對罵之勢。
  就“街頭小便”事件而言,實際上事實並不複雜。根據現場視頻和警方提供的信息,事件原貌基本可以得到還原:女童尿急,因洗手間人多等不及,在街頭小便,孩子母親用尿不濕接住,路過的男青年用相機拍照,雙方因此產生爭執,後報警,警方介入處理。按說,這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小糾紛,情節也並非多麼誇張離奇。當然,因為涉及到法律和人情,涉及到對文明的理解,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看法,公眾爭論一番也是正常。不過,如果去除“內地游客”、“香港街頭”這樣的字眼,類似事件發生在北京、上海或其他城市,很難想象它會成為輿論熱點。
  很明顯,現在的論戰,已經不再是就事論事,而是把一場個人糾紛上綱上線。這其實並非理性、客觀的做法。所謂不能”一篙打翻一船人“,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對某個群體貼標簽,難免會有所褊狹。這些年來,一些國內游客外出旅游時確實有過不文明舉動,但這畢竟是極少一部分人的表現,不能因此就認為內地人素質差,不分是非就扣帽子。同樣的道理,這些年來,在奶粉、生育等問題上,香港有一些人做出了一些情緒化的表達,但這不能代表全部香港人的態度,就像街頭小便事件中那位拍照的年輕人代表不了全部香港人一樣。通過這件事就指責香港人如何如何,或者批評內地人這樣那樣,實在是以偏概全。
  至於互相攻擊謾罵,將此事演繹成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對立,上升到地域矛盾的程度,更是沒有必要。香港和內地的發展道路不同,兩地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也有差別,難免出現磕磕碰碰,有矛盾、有誤會也是正常,但是,應該以平和、包容的心態對待差異,積極溝通、謀求共識。如果一有小摩擦就擺出勢不兩立的架勢,肆意發泄不滿,甚至互相詆毀,那隻能擴大矛盾,製造隔閡,而這並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結果。
  不在街頭小便固然是一種文明行為,但寬容才是文明的標尺。放下成見,用平常心去看待這起糾紛,會少許多無中生有的猜忌和攻擊。當然,這不但需要網友保持理性剋制,媒體人也應尊重事實,切勿因播報有誤或過度渲染成為矛盾升級的催化劑。
(原標題:如果“街頭小便”事件發生在別處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q26gqff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